“这牛奶怎么少了?这饮料瓶怎么矮了?这薯片桶怎么瘦了?”
以前在商场、超市,常能看到有厂家高调宣传“加量不加价”,现如今厂家却低调掩藏“减量不减价”。可无论厂家再怎么低调,也还是难逃消费者的火眼金睛。近日,记者从省城哈尔滨各大超市了解到,无论是碳酸饮料,还是牛奶、酸奶、饼干、薯片等,都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分量普遍缩水。
无奈
消费者揣着明白“装糊涂”
正在挑选果汁的张先生接过话说:“买饮料这类东西时,我多是按习惯,选择喜欢的口味,最多看看生产日期,至于说饮料净含量发生变化,还真没注意过。不过我发现以前常喝的饮料,有些包装换了,还是能看出来的。”
在哈尔滨乐松广场超市,顾客陈迪南与记者聊了起来。她说:“我买东西有个习惯,不光看日期,也会注意看食品的净含量。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些饮品推出了新品种,有的是更换了包装,仔细比较发现,厂家是以这种形式减少了容量。就拿饮料来说,原来600毫升一瓶售价2.9元,现在变成500毫升一瓶还是这个价,只是瓶子比原来的矮了点、细了点,量少了,钱没少。明码涨价虽然让人不悦,但至少我知道多花了钱,而生产厂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扭捏劲更让人心里不舒服。”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市民,像张先生一样,购买食品、饮料时,不注意食品克数的人不在少数。对于这种情形,超市员工小李说:“我们在新货上架换价签时,也会发现一些食品克数减少的情况,比如某品牌的"热狗肠",每个从42克减到了36克,但价格没变,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发现克数的变化。”
有市民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一种售价2元的355毫升饮料,容量减为330毫升时,价格理应降为1.85元,可现在标价仍为2元,相当于价格变相上涨约7%。同样,另一种原先售价2.5元的500毫升饮料,变成450毫升后售价仍为2.5元,相当于提价10%。
某知名品牌饮料厂家的有关人士说,消费者一次打开喝不了600毫升的饮料,因而改为500毫升装的。对此说法,有消费者感到难以认同。“一次喝600毫升对有的人来说是有些过量,因此将600毫升换成500毫升也无所谓,可是减量就该减价。让顾客花600毫升的钱却只买到500毫升的饮料,还美其名曰"节约",这不是瞎忽悠嘛!
逛街
包装“减肥”很流行
和李伟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日前就有细心网友列出部分“减肥”商品清单:罐装可乐,由355毫升减至330毫升;瓶装啤酒,由640毫升减至600毫升;乐事薯片,每罐由120克减至110克……不知不觉中,不少食品净含量都在悄悄“瘦身”。
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城几家超市及部分食品经销店,发现情况的确如此。在哈市南岗区中山路大型超市饮料区货架上,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等系列饮品一字排开。某品牌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水晶葡萄等都已更换新包装,每瓶容量由原来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另一牌子的绿茶瓶身比以往更加纤细。超市里牛奶“瘦身”更是越演越烈。一些袋装牛奶过去是220克装,现在变成200克;8盒一板的酸奶,许多也由原来的每盒125克变成100克;还有的袋装奶,原先是每箱20袋,现在变成了18袋,或从18袋变为16袋。
在一家食品经销店,有的罐头瓶子增高了底部的凸起,这样的包装,在外观上形成了视觉差,也让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瘦身”防不胜防。
说法
变化已标示并不算忽悠
一些消费者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的商品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和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他们提出质疑,厂家减少食品分量,价格、包装却不变,又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那么算不算有故意欺诈的嫌疑呢?
采访中,一些消费者对厂家“减量不提价”的做法不认同。消费者周先生说,如果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食品适当涨点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厂家采取“减量不提价”的做法,包装样子、价钱都保持原样,非常不易被人察觉,买之后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心里不舒服。“这其实是一种变相涨价、隐形涨价。”
记者从我省工商部门了解到,由于这些“瘦身”食品已经在外包装上面明示了含量,并没有“表里不一”,因此不能算是故意欺诈。
工商人士表示,厂家在仍然使用原来的包装或者换了新包装的情况下,减少了包装内的产品分量,都应当在产品包装的显著位置或者以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方式充分明示,使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知悉产品的变化,自主选择商品。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瘦身”食品时,还是要仔细查看分量,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点评
销售策略要顾及顾客感受
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成本价格的提高,为维持市场份额,适当涨价市民是可以理解的,但采取“减量”,隐性涨价,对消费者来说,总让人有种受欺骗“挖坑”的感觉。商品调价也是正常的,以前是加量不加价,现在倒好,成了减量不减价,企业搞隐性提高价格,这种做法很不地道。
从事商业研究多年的李教授告诉记者:“对消费者而言,价格的变化会让他们更敏感,而如果仅仅是换了包装,远不如价格调整对市场影响大。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快速消费品市场,即使对商品价格上调几角钱,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情,但如果只是包装发生变化,容量稍有缩水,大部分市民并不会很敏感,甚至根本不会注意到。”